“咋动不动就整诗呢?”
“咱农安巴吉垒镇不是‘诗乡’嘛!”
咱吉林省农安县有个巴吉垒镇,镇上的人们遇上什么事儿,都喜欢作诗,即便平时聊天,也会时不时地带出几句诗来。据了解,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巴吉垒镇就被文化部命名为“诗乡”。而几十年之后的今天,这诗乡的名字又一次被叫响了,之所以会这样,一是因为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创作素材,二是因为当地搭建起了一种新的创作平台。
“我叫郭喜发,今年48,是村上的教书匠,也是关心时事的土专家。就说这十九大大幕刚落下,省上立马就宣传它,成立了新时代传习所,作为草根儿宣讲员,咱带着精神把堆儿扎!”

十九大期间,吉林日报总编辑陈耀辉就曾带领记者来到咱巴吉垒镇,与农民诗人们坐在苞米堆上,用诗歌畅谈十九大、憧憬新生活,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。十九大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,大伙儿也唠起了自己的这五年,那贼啦多的获得感,成给力了。
现在只要上了新农合,肾病透析都不耽搁,全能化,真是多亏了社会保障网。担心变成了偷着乐。农安县巴吉垒镇四合村村民战福贵常年咳嗽,三进重症病房,“要是没有党的新农合政策,我今天就不能在这讲话了!”
“传习所内笑声传,男女老少来的全,热炕头上传政策,大家咋听不觉烦,嗑着瓜子喝着水,吃个豆包还挺黏!”战福贵这诗张口就来了,不愧是“诗乡”的老百姓!

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教师宗喜华:以前骑的都是摩托车,最近两年买的轿车,尤其冬天的时候小暖风一打,特别温暖,然后家里面安上暖气了,全换新的,就老婆没换。

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说,要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种粮食就是实打实的实体经济,这一融合,那咱这生活不更得充满诗意了吗?
十九大报告里说,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,这是村民们的关注点,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儿。刘树新、陈春娟两口子是村里的种粮大户,十九大报告里说,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。

几年前,投资商蒋龙到村上来考察,投资了养牛场,土地再延30年,对他来说也是利好。十九大报告说,要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”。

过上好日子,别忘穷乡亲。总书记说,要“精准扶贫”“精准脱贫”,大家一块儿进小康,这才是正理儿。
正说着,农安县委宣传部长徐志成来了。他说,十九大传习所传理论、传政策、传文化、传法律、传科技,和咱老百姓日常生活都能结合得上,共同的目的就让咱农安县巴吉垒镇全镇老百姓能够富起来。

大家商量,将来也出去学一学,看看别的传习所是怎么做的。当然,出去之前,先得把自家特色做出来,这里是诗乡,特色就是诗!
最后,村民们干脆来了一个诗歌接龙:家乡的山水,家乡的林。责任田勾住咱农民的魂。黑黝黝的泥土那叫个香,火辣辣的日子熏醉了人。老太太穿红又戴绿,老顽童跑进了秧歌群。诗乡传习所,笑语歌声扬,进入新时代,铆劲奔小康。

巴吉垒镇因为有着诗歌之乡的文化传承,所以诗歌成了这里传习所的主要特色。而从吉林省第一个新时代传习所挂牌成立,短短一个多月时间,传习所的数量已达几千个,并且各有特点,不仅有讲座,还有情景剧、快板书、二人转等等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宣讲形式,尽管风格不同,但目的相同,这就是,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、讲明白,让大家伙儿听得懂,学得透。通过一年接着一年干,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。
